在不久的未來,全球制造業都面臨著相同之挑戰,這包括了個人化產品需求增加、產品生命大幅縮短、新世代人機互動模式導入、社會結構改變不利勞力生產、永續發展資源有效利用等。面對這些問題,德國提出了工業4.0(Industry 4.0)的策略來因應挑戰。
 |
工研院南分院云端服務中心程瑞曦主任指出,物聯網結合巨量數據與云端服務,正是工業4.0的精神。 |
工業4.0簡單說,就是透過增加效率、縮短產品上市時間,并改進生產彈性,來強化國家制造業的競爭力。其主要驅動力包括ICT、Sensor與Machine,而這正是物聯網(IoT)結合巨量數據與云端服務的主要精神。
工研院南分院云端服務中心程瑞曦主任指出,物聯網結合了巨量數據與云端服務之后,各種智能應用層面涵蓋了智能城市、智能建筑、智能家庭等,而當然,智能工廠也不例外,包括設計、生產規劃、制造到產品服務,都在工業4.0的范疇之中。
工業4.0的確有助于改變目前全球制造業所面臨之挑戰。針對個人化需求所導致之少量多樣生產模式的問題,工業4.0可透過高彈性制造來解決傳統快速依序制造所產生的效率問題。
至于透過產品設計與制造的無縫整合,可用以解決產品生命周期縮短的挑戰。在下一代的人機互動方面,將設計用戶導向之操作接口,從過去的固定式操作接口,變成由機臺服務中心來提供適用于不同習性用戶之App。
對于勞力生產上,未來工業4.0一改過去固定之運作模式,將以低重量與高彈性機器人協同制造,搭配勞工一同在產在線共同作業。而在解決永續發展的作法上,可透過產品生命周期之可追蹤性,將目前片段之設計、生產規劃、生產、使用信息等,改為由設計、生產規劃(加入資源運用效能)、生產、使用(加上回收機制)之追蹤,來建立生產流程的永續性。
程瑞曦說,虛實整合需依據應用領域與工廠規劃,來整合適用之感測、通訊、信息處理與分析、知識萃取、設計與制造整合等技術。而智能制造則可運用人機協調互動(如感測、控制)及回饋機制來持續改善效能。事實上,所有的技術,都僅僅只是單一環節而已,在所有工業生產環境中各環節能完整且高效率地進行串聯,才是成功的真正要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