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半導體產業正邁入技術融合與應用雙軸並進的新轉型階段,各國已視主權AI為國力競爭關鍵,將顯著影響國家安全及經濟發展前景。近期臺灣除了有AI新十大建設將擴大培育業界AI菁英,工研院與臺達電也不約而同,投入培育後摩爾時代的半導體業所需的複合型人才。
行政院也在日前召開「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」第2次顧問會議(創新經濟分組),針對「AI新十大建設推動方案(草案)」等報告提出建言,擘劃臺灣未來經濟發展藍圖。其中依國發會提出的《國家人才競爭力躍升方案》,便由各部會分別從教育端及產業端出發,積極培育AI、半導體、人文數位等跨域人才,與強化留才、攬才的誘因及策略。
與會的產學顧問還提議將「百萬AI人才與千億創投資金」修改為「千萬AI人才與千億創投資金」,將原來計畫由教育單位培養學校畢業生的AI能力,擴大為臺灣企業中堅幹部接受AI訓練及檢定。
未來「千萬」AI人才將定義為「會使用AI工具能效率提升,且把AI用於生產和開發」,政府也會建立對於AI人才的檢定標準。經濟部也率先啟動AI人才推動計畫,估計至2040年可培育百萬名AI專才,學校體系每年預計培養9萬人,社會再訓練亦可補足2~3萬人力缺口。
工研院攜手104人力銀行 描繪後摩爾時代半導體業人才缺口

圖一 : 工研院攜手104發表《半導體業人才報告》 (攝影:陳念舜) |
|
過去半導體產業主要依照「IDM(整合元件製造)」、「Foundry(晶圓代工)」、「OSAT(封裝測試)」等角色進行分工,據統計2024年臺灣半導體產業全球市占率排名依序為16.8%、68.8%、49.0%,除了在IC設計排名居次,餘皆為第一。
然而,隨著製程微縮趨近物理極限,單純依靠晶圓製造技術提升效能的空間愈來愈有限,晶圓製造業者積極跨足先進封裝領域,促使製造產業融合了「異質整合」與「先進封裝」解決方案,將加深跨部門協作與溝通整合能力,晶片開發從技術驅動轉向應用驅動。
因此打破了傳統的產業分工,晶圓製程、封裝、測試各為獨立部門分工的角色。反之,技術融合與產業界線逐漸模糊,企業的人才樣貌亦開始出現轉變。企業勢必要持續優化組織與培訓策略,以因應技術疊加、產品多樣化與全球佈局所帶來的人才挑戰。
未來競爭力的關鍵,不僅是強化技術與產能調度彈性,還須打造一支各有專精技術,亦能跨單位(製造、封測)橫向溝通整合能力的協作團隊。臺灣半導體業須分散地緣與政策風險,更強調人才廣度與生產韌性,具備靈活應變能力,可執行危機處理專案,穩定供應鏈與營運持續性。
工研院近日也與104人力銀行聯合發表《半導體業人才報告書》,解析「後摩爾時代」的人才新需求與升級契機,並提出具體的人才培育與組織強化對策,聚焦當前企業最關注的3大痛點:
1.關鍵技術人才短缺,尤其是在AI應用、新興技術與系統整合職能上,供需落差日益明顯;
2.薪資落差與招募競爭加劇,導致留才難度升高;
3.技術職需求型態轉變,企業更重視具跨域整合、國際視野與產品化能力的人才。
工研院資深副總暨協理蘇孟宗表示,面對AI技術演進與供應鏈全球化,企業對人才的期待已從單一技術能力轉向跨域整合、國際適應與系統思維。
複合型人才並駕 驅動生產與研發雙引擎

圖二 : 臺達在稍早前宣布啟用「臺達智能製造創新中心」(source:臺達) |
|
104人力銀行人資長鍾文雄進一步指出,臺灣雖具備完整且穩健的半導體供應鏈基礎,然而隨著市場進入後摩爾時代,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正加速重塑。
加上因為半導體產業的製程複雜,設備操作與維護需大量工程師,生產穩定營運、研發強化競爭兩者,構成半導體業的核心人力需求。其中「生產製造/品管/環衛類」職缺數持續居冠;且隨著AI應用全面擴散,消費性電子產品能力提升、通訊技術升級等,都是「研發相關類」職缺亦穩定成長,反映出市場需求擴張與產業升級的雙重推力。
因為臺灣持續擴充先進製程與先進封裝產能,並積極於海外佈局,建構韌性半導體供應鏈,帶動人力需求。且為優化半導體製程良率,半導體產線導入自動化與智慧製造技術,提高對操作與維修人才的需求。
工研院副總暨產科國際所所長林昭憲也提出多項具體建議,包括:
1.加速前後段製程整合型人才布局,強化供應鏈協同能力。
2.面對應用驅動設計的新格局,企業須同步調整人才培育、引才策略及來源佈局。
臺達啟用智能製造創新中心 打造實機驗證與培訓一站式場域
適逢臺達也在稍早前宣布啟用「臺達智能製造創新中心」,為臺灣深具實力的電子製造業、半導體業,注入智慧轉型新動能。包括因應全球分散製造、集中管理趨勢,臺達領先業界打造工業自動化實機驗證與教育訓練的重要基地,提供上機訓練、測試與認證一站式服務。
同時與NVIDIA建立合作夥伴關係,在該場域共同建置「臺達NVIDIA虛實整合學習中心」,呼應數位雙生(Digital Twin)、AI模型應用趨勢,開設虛實整合訓練課程。教學從單機、整線到整廠的軟硬體整合應用,未來也將導入針對NVIDIA Omniverse數位雙生平臺的培訓資源,可望與設備終端用戶、系統整合商深度合作。
臺達總裁暨營運長張訓海表示:「臺達因長期深耕智能製造的研發與應用,致力於推動製造升級、技術交流和實作驗證。」該中心也是臺達工業自動化技術與合作策略的重要里程碑,能與NVIDIA進一步締結合作夥伴關係,透過教育訓練課程,讓AI技術實現數位雙生應用。

圖三 : 智能製造中心以實機設備打造擬真產線環境,驗證新技術的效能和產品適用性,(攝影:陳念舜) |
|
在現今快速變動的時局中,臺達期盼透過自身深厚的製造經驗,協助電子及半導體業夥伴打造高效能的機臺與產線規劃方案。可快速複製至新製造基地,加速產品的上市時程,提升製造全球化佈局速度,以應對新時代挑戰。
臺達機電事業群總經理劉佳容進一步表示:「製造業在邁向智能化的過程中,面臨許多考驗,像是導入新機臺至既有產線需反覆測試,以及學習新軟體應用也需投入時間與資源。」所以臺達利用實機設備打造擬真產線環境,驗證新技術的效能和產品適用性,並透過教育訓練與產業鏈攜手,共創智能化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