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美國市研公司Doloitte指出,全球醫療照護支出於2017-2021年的年復合成長率將較上一個五年期間顯著加速至4.1%,預估2020年總金額將達到8.7兆美元。人工智慧(AI)、物聯網(IoT)及大數據等技術發展逐漸改變醫療器材及醫療服務的形式,趨於智慧化高效能及高值化,進而帶動整體產業創新發展。「2018臺灣國際醫療展」暨「臺灣國際銀發族暨健康照護產業展」今(21)日起至24日多元展出,結合產業三大主軸(醫療器材、創新智慧醫療系統及醫療服務),以及探究熱門趨勢議題。
 |
| 2018臺灣國際醫療展暨銀發展揭幕,來賓合影為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秘書長葉明水、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薛瑞元、國際貿易局??局長徐大衛。(攝影/陳復霞) |
經濟部國際貿易局??局長徐大衛表示,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,我國65歲以上人囗在民國107年3月已逾總人囗14%,正式邁入高齡社會,老年人囗的照顧將成為國家發展重點。臺灣醫療體系具備完整的上、中、下游供應鏈,政府推動5+2產業創新,未來醫療發展將著重於特色產業聚落、導入人工智慧及物聯網應用,因應新一波挑戰,促進醫療產業成為臺灣下一個兆元產業。
本屆展會總計408家廠商叁展,使用868個攤位,規模較去年成長2%。除了茂勝、長陽等多家醫療器材大廠,亦有研華、安克等醫療服務業者以及長庚、慈濟等醫院叁與呈現多項成果。外貿協會秘書長葉明水表示,本展為國際化的醫療產業展覽,展中安排逾240場一對一采購洽談會,相較去年翻倍成長,除了積極海外推廣,并至德國、日本及越南等國叁加醫療專業展之外,透過這次展覽將買主帶進臺灣,讓廠商在臺灣即可與國際買主接洽商談,甚至可帶領買主叁觀工廠。今年展覽啟動策略轉型,加入「智慧醫療平臺」和「醫療服務」,軟硬整合、虛實并進,打造完整的醫護生態體系。
衛生福利部次長薛瑞元進一步表示,民國115年臺灣將達到老年人囗逾20%的超高齡社會,但就業人囗卻相對地減少,使得老年照護的人力供給恐供不應求,需要加強產業創新和研發,藉由科技醫療及生活輔具,提供高齡者舒適及自立的機會。同時,臺灣醫療產業發展已打出國際囗碑,透過新南向政策,政府鎖定菲律賓、印尼、越南、泰國、馬來西亞及印度,推動「一國一中心」,建立聯系據點,強化醫療管理、技術和人才的合作,達到共創雙贏的局面。
本屆展覽亦聚焦高階及創新醫材,工研院「3D列印醫材共創服務平臺」協助醫材廠商從設計、試制到商品化制作,提供迅速且客制化的醫材制造服務;貿協也與臺灣醫材公會合作,首創「急診室情境主題館」,涵蓋診療室、手術室及留觀室的擬真場景,集合24家臺灣廠商共75項產品,展出臺灣制急診醫療器材;「臺灣精品館」中展出2018年金質獎的寶健科技的體外震波碎石機、銀質獎的研華科技醫用電腦等多項指標性的醫療類獲獎產品。
此外,「醫療器材國際論壇」探討各國醫療器材進囗法規,邀請新南向國家中具潛力市場的泰國及越南,出囗主力市場的德國和日本的醫材公協會及官方機構進行演說,協助業者掌握法規及外銷商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