積層制造與早期的快速原型(Rapid Prototyping,RP)技術相比,不僅能夠使用更多元化的打印材料,在精度與強度方面也更加卓越。3D打印代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開始,以往產品設計都是采用減法制造,將一整塊金屬逐次切削成形,但隨著采用加法制造的3D打印時代來臨,將一舉改變傳統的生產制造模式。
 |
(圖/www.3dprinter.net) |
雖然臺灣研發3D打印設備時程遠比歐美國家來的稍晚,使得在研發3D打印設備時很容易觸及侵犯到國外廠商的專利技術。對此,工研院南分院積層制造與雷射應用中心總監曾文鵬表示,在3D打印設備錯失研發先機,不過在研發高階金屬積層打印設備仍有機會,截至目前,國內已有多家廠商投入高階打印機種研發。
曾文鵬表示,看好臺灣產業對高階3D成型服務的需求,工研院在去年7月引進造價3千萬臺幣的日本松浦機械CNC與積層制造復合設備,為的就是要讓所有有意透過3D打印研發高度精密的醫材設備或是創新文創產品等廠商們,都可以經由試量產工場來實現夢想。曾文鵬進一步表示,該部復合設備與傳統CNC加工相比,不僅毋須電極制造及放電加工的制程,更能大幅縮短制造與模具成型時間。
不過,臺灣目前在3D打印加值應用服務與具耐高溫、高硬度打印材料的布局力道略顯不足,使得積層制造模具相關應用面臨不少考驗與挑戰。臺灣若想成功擠身3D打印產業,相關加值應用服務會是較佳的選擇。此外,大型企業也不能輕忽3D打印的隱含的潛在實力,應以Open Mind的心態面對此波制造新潮流。工研院也會持續發展新制程與相關應用服務以及模具制造材料,進而協助產業升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