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ris Anderson在自造者時代一書中曾提到,人人制造的概念,即是將機械與數字雙向整合而成的新思維,而3D打印技術將徹底改變以往的制造模式,究竟3D打印是憑借著何等的魅力以及潛力,吸引著政治領袖與企業大老紛紛相挺。
 |
/news/2014/01/28/1741354630S.jpg |
實威國際副總經理彭圣介表示,所謂的3D打印,指的是過去所稱的快速原型系統(Rapid Prototyping,RP),以及所謂的積層制造(Additive Manufacturing,AM),抑或是大陸所說的加法制造。
傳統制造的加工過程運用的是減法(包含切削、鉆鑿、研磨和剉修)制造,而3D打印則是加法制造,透過一層一層堆棧接合成形,不僅能夠克服傳統減法制造無法透過加工完成幾何形狀的限制,更能印制出自由形狀的立體對象。
工研院積層制造與雷射應用中心總監曾文鵬表示,過去大家普遍把積層制造統稱為Rapid Prototyping,其實這項技術在1980年初時就已開始,截至目前已經發展好幾十年,被視為是近20年來制造領域的一個重大成果,直到近期3D打印議題興起才又被提及出來。
之所以被稱為Rapid Prototyping,主要是制作任一立體對象或是開制任一模具,都可以透過Rapid Prototyping并使用塑料之類的打印材料,將對象印制出來。曾文鵬進一步指出,以往產品設計都是采用減法制造,將一整塊金屬逐次切削成形;但隨著采用加法制造的3D打印時代來臨,將一舉改變傳統的生產制造模式。
「雖然3D打印相關專利技術陸續過期,里頭看似展露契機曙光,但卻又并非如此簡單,」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程學院院長鄭正元解釋,雖然臺灣是生產制造2D打印機最大量的國家,但并沒有2D打印機的自主品牌,也沒有掌握重要關鍵零組件,因此只能為日本或是美國打印機品牌業者代工。而在3D打印機方面,相關技術專利與關鍵零組件同樣掌握在國外3D打印機廠商手中。
再加上,由于相關專利技術有其延續性,以FDM現有的核心專利來看,ABS熱塑性塑料材料經過加熱后成為半熔融狀態,并藉由專利噴頭擠出后沉淀堆積在每一層薄片上,但如果想要在封閉空間維持固定溫度,讓每一層薄片能夠接合起來,就又會鏈接到另外一項專利,專利與專利之間環環相扣。臺灣想要放眼3D打印機,未來仍不排除依舊是走向OEM代工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