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生成式AI問世以來,使得雲端/邊緣裝置運算及傳輸的資料量愈趨龐大,臺灣PCB產業則從「廣度」向「深度」的結構性轉變,承載了上下游產業鏈每一項轉型趨勢。
受惠於AI伺服器、車用與低軌衛星等創新電子產品需求強勁,導致臺灣PCB產業的資本支出雖然已連續3年(2022~2025)收斂,並逐步轉向東南亞地區布局,以因應地緣政治風險,但整體產值與附加價值仍展現穩健成長的潛力。
如今PCB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從「廣度」向「深度」的結構性轉變。傳統中低階PCB的需求僅為溫和復甦,而與AI高度相關的高階市場就展現出驚人的爆發力,這場「新舊動能」的轉變,正從根本上影響著產業的競爭格局。
全球PCB市場的增長引擎也從過去由消費性電子主導的模式,轉向以AI伺服器與高效能運算(HPC)為核心的技術驅動型增長。市場價值正從通用型、量大價低的中低階產品,轉向具備高技術壁壘、資本密集的高階產品。

| 圖一 : AI伺服器龐大的運算能力需求對PCB構成挑戰 |
|
AI驅動PCB產業 從廣度向深度的結構性轉變
尤其是AI伺服器又被譽為AI系統的「大腦」,其龐大的運算能力需求對PCB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,不僅是數量的增加,更是品質的飛躍。據估計每臺AI伺服器的工作量可抵7臺傳統伺服器的升級潮,正帶動對高階PCB需求的倍數成長。
ABF載板、高層數設計、低損耗材料和液冷技術,都是為了解決這個系統性挑戰而發展的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AI伺服器PCB的製造能力會如此集中,因為它要求廠商具備從材料選擇到製程控制的全面技術能力。
這類高階產品的製造存在極高的技術和資本壁壘,全球僅有不到10家PCB製造商能穩定量產超過18層的高階HDI伺服器板。這導致市場正朝向少數具備先進技術實力的巨頭集中,使得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。
產業結構性變化 高階PCB與ABF載板需求崛起
根據臺灣電路板協會(TPCA)與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共同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,繼2024年臺灣PCB產業海內外總產值達到1.22兆元,年增8.1%。2025年Q1產值已達到2054億元,年增13.2%;全年產值預估可達1.29兆元、年增5.8%,保持穩健發展。
從產品別來看,由於ASIC AI伺服器的平均售價(ASP)遠高於預期,加上因AI伺服器及衛星通訊等高階應用需求增加,推動多層板、高密度互連電路板及載板需求顯著提升。
同時對PCB提出了極其嚴苛的技術標準,可歸納為「五高」特性:高層數(超過18層)、高頻信號(GHz級傳輸)、高速數據(Gbps級速率)、高階HDI結構(4-8階)與高密度(線寬/線距小於50μm),需要更複雜的製造工藝與精密的製程控制。
ABF載板則是AI晶片封裝的關鍵基板,用於半導體晶片與主板之間的互聯層,其能支援超細線寬/線距(低於10μm),遠優於傳統PCB的30μm,並允許更高的層數。從而實現高密度互聯;與高頻寬記憶體(HBM)整合的特性,使其成為AI處理器(如NVIDIA GPU、AMD、Google TPU)先進封裝的首選。
加上AI晶片的高速運算能力,對其承載的PCB提出了極其苛刻的材料要求。臺灣廠商在此領域的技術與資本積累,使其在這場AI浪潮中佔據了不可或缺的領導地位。
由於高速傳輸帶來高損耗,AI伺服器對CCL及PCB板材規格需求逐年提升。M8~M9等級CCL材料與22層以上高階PCB成標準設計,相關供應鏈如高階板材、玻纖布、銅箔與PCB設備等皆將受惠。臺灣廠商在高速高頻CCL材料上具技術優勢,可應用於800G交換器與AI伺服器,TPCA預估今年PCB材料整體產值達3,757億元、年增8.5%。
基於NVIDIA、AWS、Google 等雲端巨頭大舉加碼AI伺服器與雲端基礎建設等資本支出,持續推升全球算力對高階PCB 與材料的急迫需求,2025年臺灣PCB產業因此進入結構性成長的轉折年。
NVIDIA最新Rubin NVL144與GB300平臺導入44層Midplane,位於AI GPU伺服器運算模組與交換模組之間,與HDI技術對CCL與銅箔等材料價值提升達3倍以上;Google TPU V6p、AWS Trainium2等ASIC伺服器,也開始導入M9與HVLP4 銅箔。
關鍵材料玻纖布,則往石英纖維布、Low DK等布種進行升級,但因產量少,需求大、驗證時間長,因而造成供應逐步出現短缺。
隨著AI傳輸速率換代翻倍,CCL要求更低的Dk(介電常數)、更低的Df(介質耗損)、更低粗糙度(Ra),技術難度更高。傳統PCB普通鑽針的使用壽命,透過研磨方式約為每針8,000~10,000孔;HDI板微型鑽針約2,000孔;使用M9製造PCB時鑽針壽命更縮至200孔,使鑽針供不應求。對於供應能力完整的臺廠而言,不僅有助於訂單黏著度提升,更具備價格話語權,帶來業績與獲利雙重增溫。
AI伺服器與資料中心 奠定CSP高算力基石
此外,因NVIDIA假「主權AI」之名,鼓動各國打造「星際之門」等超大規模AI資料中心以及高效能運算(HPC)伺服器的擴建,直接拉動了對高層數、高密度與高可靠性PCB的需求,促成了CSP雲服務供應商(AWS, Microsoft, Google)對基礎設施的巨大投資
進而持續擴大對自研ASIC晶片的開案與投產規模,帶動AI 伺服器用通用基板(UBB)、加速模組(OAM)的PCB板層與板量不斷成長;搭配 AI 伺服器的通訊交換器板,也從過去的400G提高到800G。
PCB供應鏈缺貨也首次由上游蔓延至下游,預估自今年底開始,BT與高階ABF載板就將開始出現供給短缺現象,在Q4更加嚴峻。2026年上半年,ABF載板的供應缺口可能達到約50%,成為AI ASIC晶片出貨的關鍵瓶頸;BT載板則隨著玻纖短缺、T-glass 交期延長及銅箔價格上漲,不僅是成本轉嫁,更反映載板廠希望將獲利拉回至2022年修正前的水準。

| 圖二 : CoWop開發技術較高的PCB來取代IC載板 |
|
PCB產業鏈上下游 優勢與挑戰並存
盤點現今因為AI伺服器對PCB要求提升,雖推動整體供應鏈升級,卻仍面臨3大挑戰:
1.超額需求導致材料持續短缺;
2.良率提升決定擴產成敗,例如部分載板廠已將良率自6成提升至8~9成。
3.新技術演進,可能改變需求結構,例如Apple規劃導入WLMCM,或NVIDIA與臺積電嘗試新設計,可能分流對傳統載板的依賴。
其中還有「CoWop」(Chip-on-Wafer-on-Platform PCB)技術,則是透過開發技術含量較高的PCB來取代IC載板。目前傳出NVIDIA將在 Rubin GPU系列的 GR150 晶片上,同時採用CoWoP與CoWoS兩種封裝技術。
有別於CoWoS結構堆疊的「層級過多」,訊號和電力要從底部傳輸到頂樓的距離就越長,損耗、成本也高。CoWoP打算把部分樓層拿掉,即直接砍掉成本高昂的封裝基板和BGA,並開發出技術含量較高的 PCB主機板,使其直接承擔高精密度訊號與電源佈線,再將「晶片和中介層」這個組合直接安裝在 PCB主機板。如此一來,晶片訊號可直接從中介層走到PCB 主機板,使互連路徑更短、提升訊號完整性、散熱更好。
另為了解決縮短晶粒與載板上的電路與電極尺寸,卻無法配合晶片持續縮小的問題,可在載板上製作「重布線層(Re-Distribution Layer, RDL)」,調整電路I/O分布,以因應不同應用,減少重新開發晶片的需求。
表一:將主要AI應用場景對PCB的技術要求進行橫向對比
|
應用
場景
|
AI伺服器與資料中心
|
AIoT與邊緣運算
|
人型機器人
|
|
主要
功能
|
大語言模型訓練與推論
|
即時數據分析與決策
|
精準運動控制、感測器整合、協同作業
|
|
PCB
層數
|
18-30層或更高
|
8層或更多(HDI)
|
軟硬結合板、多層板
|
|
技術
密度
|
HDI,4-8階
|
HDI,緊湊設計
|
HDI、軟板,需動態撓曲
|
|
關鍵
材料
|
低Dk/Df材料、ABF載板
|
低損耗材料、輕薄材料
|
軟性基材(聚醯亞胺)、耐彎折材料
|
|
散熱
要求
|
極高(700W+),液冷方案
|
低功耗,通常為無風扇設計
|
需處理馬達與處理器熱量,考量緊湊設計
|
AIoT與邊緣運算多元 微型化與低功耗的挑戰
此外,隨著AIoT與Edge AI正在成為另一個重要的PCB應用市場,各有其獨特的技術需求,與壟斷的AI伺服器不同。
從作為運算基石的AI伺服器,到實現即時決策的邊緣運算,再到對安全性與可靠性要求極高的智慧汽車,AI在各個終端應用場景中對PCB的拉動作用呈現出多元化且深度化的趨勢;人形機器人的興起,更進一步推動了PCB在小型化、可撓性與高密度整合方面的技術革新。
這場變革也加速了產業鏈的優化,PCB產業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折點。未來的競爭將不再僅限於成本與產能,更將聚焦於技術創新與解決方案的整合能力。這場由AI驅動的革命,將引領PCB產業邁向一個更具挑戰性、同時也更充滿機遇的新時代。